通常提起「靈魂」聽起來抽象,「心智」說起來比較可以被理解,對我來說是不同層面的處境。通過感官由眼中看出去的世界,實像是如此。如果不依賴眼睛的接收,這世界長的又是怎樣的呢?畫作中,歪斜的空間,扭捏跳耀的光影,觸摸到空氣的旋轉,這些畫家們所看到的影像,又展現於哪兒呢?想像中的世界,也許不是想像。
心智花大量的時間在教育與學習上,吸收人們所認可的價值觀與知識,思考被限制在一個模式中,被制定過後並傳播,讓一切變成理所當然,植入潛意識的競爭遊戲,男孩與女孩的競爭遊戲(責任的制定),工作與金錢的競爭遊戲(生存法則),慾望與手段的競爭遊戲(成功的定義),「私刑亂石打死的女人」與「女王應具備的典範」,兩者的評判根源,都在人們所制訂的價值觀,不限於地區與時代,定位角色後,一套模式被制定,在其彈性內確保人生的範圍。
‧
疑惑嗎?是的,我疑惑。如果是基於更美好的生活,為什麼製造了更多的恐懼、擔憂與衝突。順從嗎?與其說不願順從,應該說我相信有更多的可能。
信念在潛意識中顯化,觀念在身體上執行,當我深刻感受到眼睛看到的有限,便開始找尋感受、直覺、意念的證據,心靈的內在力量,是我們眾多形容感受詞的源頭,愛、包容、寬恕、寬闊、平和、喜悅、慈悲…好像知道,卻又不知道的存在。這些感受詞不是說出來就等於做到,是一種感受,是所有外在對應的源頭反射。
‧
當小孩被教育要懂得原諒,孩子從來不明白,當下心裡還是介意的感受,氣憤未被紓解,只是表面的隱忍,叫做原諒?假象的原諒,被誤解的原諒。這個指導,是基於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延續性,為了這個指導原則,做人的道理被視為重要的生活經驗。
當你愛的人說了傷害你的話(例如孩子、情人),出自於真心的包容很容易流露,你其實知道真實愛和包容的感受是甚麼,第一覺察到的感受不是被傷害,甚至先關心對方的需求,就算被傷害了,轉過頭也會為他不斷解釋與強化這個行為的合理性。
不去討論事件,究一連串表現的反應來覺察內心的源頭,內在頻寬如果包含原諒、包容、寬恕、愛,第一時間投射出去後,給予的回應寬闊性更大,這是自己給予自身向內的穩定性。靈性的追求,也許就是這一類的事,將真正的感受,面對它、轉化它、消融它,讓它不足以屏障靈魂想體驗的生活方式。
‧
我們多於形容形體,少於述說靈魂的形狀。運用腦去思考,輸入知識是快速有感的增長,生活在這片土地上,更依賴物質的呈現,放下這些刻意灌輸的路徑,不使用它有時反而花費更多的精神和氣力。不是這些應該拋棄,這些只是一段過程風景,有了這些,滋養出對於探究的強大渴望。
若生命藍圖終極是要學會些體悟,有更多的路都通往這個目標,練習使用靈魂最原始的本能,向內連接多種可能性,不是一次只能體驗一種人生,讓藍圖的過程進入意想不到的開闊,首先你需要先閉上眼,連接內心的本源。
奇怪嗎?做了,會知道。
歡迎搭乘心靈奇訪專機,一起展開奇幻旅程吧!
—[13] ] [20210604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