住的地方只有十多坪大小,卻有四個垃圾桶,正思考著要怎麼擺置這些垃圾桶,還是要做其他的運用,不禁疑惑了一秒,我真的清空了垃圾嗎?
空間運用這種事,小坪數有小坪數的便利,即便有孩子,卻更容易照料和安排,不用堆放,也不能堆放,更能輕易的辨認出哪些東西真的不需要,找個時間清理掉是很快速的決定,逐漸地也建構出默契,不再回頭添購被清理過的品項。以為所有動線與堆置都盡力極致了,我真的以為…
垃圾桶為何還是每天都可以裝滿?為何還需要這麼多散落四處的垃圾桶?
跳過垃圾桶的大小、垃圾製造速度的表面議題,我對垃圾的定義是甚麼?
把它定義為垃圾,清理完才覺得不礙眼,填滿了就要趕緊拿去倒,於是清爽了;又或著集中在一起綁緊,看著扎扎實實的一袋,心中就覺得舒坦!要達到這樣的心境,所以不斷的篩選符合垃圾的定義,丟後有著又可以重新開始的儀式感。
為什麼要跟著定義走?又為什麼會這樣定義?
這是框架呀!「定義」的框架。被綑綁的集體意識,在教育散播中、在生活言行制約著、在一舉一動流露出。
形容叛逆,是相對現下集體認知產生的說法,看著人們在對與錯之間擺渡,在是與非找尋平衡點,於是矛盾在體內漸漸蔓延…
我以為我叛逆的靈魂,在一切大部分思想教育下”應該”和”理所當然”的思維中維持著彈性,然卻也被風向吹過而不自覺轉身。集體意識的力量,無法漠視。
不是要搞怪,而我疑惑的是,為什麼你要覺得怪?也許只是剛好在集體意識頻率上的其中一種玩法,改變信念、釋放定義後的玩法多了更多種,無所謂你說是花我說是風,這才是樂趣!哈!
—[1] [20210407]